張怡微以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老師的身份暢談現(xiàn)代散文之創(chuàng)作;連載《蟲之履》迎來第四章!各地郵局、報刊亭均有零售;郵局訂閱郵發(fā)代號:4-4;網(wǎng)購請搜索微信小程序或淘寶店鋪“萌芽小鋪at萌芽”。
頭條
張怡微x《萌芽》:《散文可以書寫我們不能理解的那部分世界》
作為復旦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課程的老師,張怡微談及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的歷史、授課情況及學生群體,認為當下年輕人的寫作具有一種高密度的現(xiàn)實主義,他們帶著自己的濾鏡來看待破碎的生活。而對她個人來說,新書《散文課》的出版也帶來對散文教學、現(xiàn)代散文的創(chuàng)造及散文與小說虛構(gòu)性的思考。例如,好的小說應當處理未被命名的欲望,而好的散文應當逼近這種復雜情感的命名。
張怡微《余蔭》
在讀書時,張怡微曾在臺灣見過王安憶教授,聽過她與黃錦樹、駱以軍“小說能做什么”的文學對談,也記得余光中先生有關散文是“幺妹”的說法,以及駱以軍對她說的“你要開始倒霉咯”的笑話。這些或順遂或困頓的瞬間在世俗生活之外,它們?nèi)菀妆贿z忘,卻能引領人們領會“命運”,也是寫作的余蔭所在。
小說
[美國]丹尼斯·約翰遜《幽靈,惡魔》 應晨 譯
我三十五歲那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指導一個詩歌研習班,為調(diào)動氣氛講了段弗蘭 克·辛納屈的軼事,又無法自控地將話題轉(zhuǎn)向埃爾維斯和他那被毀掉的搖滾樂,直到場面完全失控。后來,班上最會寫詩的馬庫斯·埃亨在街上攔下我,說起他和埃爾維斯間的故事。
平平《魔術》
初中畢業(yè)的那個暑假我認識了周旺,他是我媽眼中文曲星般的存在,因為他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他帶我去屋子后頭的二十米深坑,說起不慎跌落的“碗底子”和貝加爾湖。后來的十多年中他成了家,卻始終沒有正經(jīng)工作,還常常在家門外失去蹤跡,直到有一天,他徹底消失了。
專欄
#奇怪的人#
沈大成《星戰(zhàn)值班員前傳》
他四十歲了,做過各種不甚重要的工作,最新接手的是擔任“星球大戰(zhàn)戰(zhàn)備物資倉庫的值班員”。他已經(jīng)習慣了,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是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只是偶然會在胸中升起關于宇宙級大戰(zhàn)的豪情……
#三角關系#
庫里里《明辨是非的人》
作者認為,《圍城》中的“圍城”并不指向婚姻或職業(yè),而是指向主人公方鴻漸自己,換言之,方鴻漸的性格和命運中藏著這本小說的真正主題。他身上有錢鍾書的經(jīng)驗與趣味,即明辨是非的直率與詼諧,女孩子知道他的軟弱,想要離開,但卻因為是個好人而徒生留戀,最終造成“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的局面,因而《圍城》實際上是關于這種“明辨是非”的挽歌而非對其的諷刺。
散文
宋黍魚《夏天的回憶》
木木是我在廈門讀書時認識的第一個朋友,她和我一樣討厭這座城市,它炎熱,不適合文學和藝術。四人間的宿舍里還有很快休學回家的雨桐和常年與男友吵架的粥粥,但我沒有和她們成為朋友,后來,我也和木木鬧僵。炎熱會改變?nèi)说男愿衽c一段關系的特性,因為沒有可供辨認的起承轉(zhuǎn)合,一切都像一場轟然而來戛然而止的臺風過境,離開廈門后,我沒有再見過木木,也終于迎來了秋天。
馮孟婕《熱帶群島之旅:馬尼拉》
我無論到哪里旅行都會擠出時間去賞鳥,在馬尼拉時則向往菲律賓國鳥“菲律賓雕”,它像是神話,城市中豎立著它巨大的牌子,菲律賓人都知道它,卻鮮有人親眼見過。而與之相反,當?shù)厝藚s更像是隨處可見的麻雀,為小事而生活,沒有長遠打算,他們在這個國家中與城市互相遺忘。
朱嘉雯《行星坐落之處》
因為學姐們要畢業(yè)了,導師邀請大家一同聚餐,這是疫情封閉期后我第一次離開家出小區(qū)。大家聊著星際的話題,學姐借天照大神的故事問我為何大家都在歡慶她的離去,這讓我明白她會和我漸行漸遠。在安全的虛擬世界待得太久,我喪失了真實的時間,從一開始離愁別緒的遲滯感其實都來源于我沒有想到要去跟隨對方的步調(diào)。然而就像行星一樣,我們一定會有跟上他人的那一天。
驚奇
#公開課#
戴縈裊《歐洲餐桌上的“紅樓”味》
2007年,《紅樓夢》全本被譯成德文出版,美食成了最好的切入點。無論是模樣精致的面食,還是食材講究的“蝦丸”,都能在歐洲菜單中找到與之對應的食物。同時,餐桌亦如沙場,中外相似,都是階層權力的必爭之地。
#驚奇亂講#
驚奇組《全民制作人》(下)
對于一檔綜藝來講,節(jié)奏管理、場景穿插、內(nèi)容上的新鮮感、情緒上的平衡與推動都可能影響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而綜藝的劇本和人設是否真的是一種原罪,抑或是“真實”本就無從抵達?
連載
察察《蟲之履》(四)
我試圖與妻子見面,但她似乎已經(jīng)被“螞蟻人”行長和班長控制,他們向我開出條件,要我游說徐偉交出蟑螂人……
萌星月報
尹不移《雨》
我第一篇得到他人認可的文章是一篇考場作文,記述我重度腦癱的表弟,但后來當我看到他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時,我覺得這樣寫令人愧疚自責。我不愿意只是“見過”和“知道”,而是認為真實的生活比語言游戲更加真誠。我沒有多少創(chuàng)作欲,寫下去也不是為了記錄,而是為了朝更深處去發(fā)現(xiàn)經(jīng)歷,就像發(fā)現(xiàn)大地上全部的雨。
新概念
#參賽作品選登#
趙慧君《空氣》
她坐在車里,經(jīng)過好幾個路口,想起母親的話,想要跟父親說出要補習班的學費,猶豫再三終于開口之后,父親卻態(tài)度依舊……
#新概念書寫#
黃婷《看見》
我初二那年近視,后來度數(shù)一直未變,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時也沒有戴眼鏡,視力不好的時候就更多地依靠心靈,這種奇異的感受類似于脫離了身體游離在外的孤魂的感覺,與文學相似。文學讓我看見,讓我表達,這是我在近視的雙眼之外所擁有的東西。
#大賽專欄#
“長江文藝”杯第二十三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征文啟事
附:報名表